近来和朋友一直在探讨美国佬Innovalight搞的硅墨技术,其已向国内四家太阳能电池厂转让了专利使用权,但尚德没有使用,具体情况大家可以搜索了解。其原理就是利用纳米级别的硅的荧光效应,增强硅电池对于短波小于400纳米波长能量的吸收。因为硅电池的吸收峰在900纳米的长波附近,对于短波的吸收很差,所以纳米级别的硅的荧光效应,增强了短波的吸收,从而提高了转化效率。据报道现在的技术可提高转化效率1个点达到18.6%以上了,按其的目标在近两年内仅仅利用硅墨技术就可使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到20%以上。在这方面国内浙大的皮孝东/杨德仁教授也有研究并有专利申请。
受此硅墨技术的启发,我觉得对于背场由于受主材——铝粉的制约,国外巨头研究的很少,致使到现在为止国内的铝浆技术领先。可从德国Q-CELL的激光直熔铝技术来看,国外的思路是想撇开印刷铝的麻烦,而用更直接的办法得到铝背场。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对于铝背场真正有作用的就是铝硅合金层和P+层了,这只是几微米很薄的一层,为了得到这一层,从技术角度应该有很多途径可以达到。比如以前采用真空蒸镀/化学镀镍,现在普遍采用的就是成本低廉的丝网印刷烧结形成背场,而德国Q-CELL采用了激光直熔铝技术,虽然成本高,但效果很好。也就是说铝背场如果采用更好的工艺实现的话,那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可大幅提高。
基于对硅墨技术的思索,我觉得会有类似“铝墨”的技术出现。即可以把铝也作成活性极高的纳米铝,象印刷硅墨一样印刷铝墨,如此活性高的纳米铝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就可和硅形成完美的背场,克服了现有工艺翘曲/鼓包等问题,也降低现有高温烧结工艺对硅半导体的损伤。同时如果再有一些纳米活性物质来弥补现有硅表面的悬空键,那又可起到如正面氮化硅一样的钝化效果,那效率又可大大提高。
本人现对暂定名称“铝墨技术”有一些思路,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
《【扒一扒】日本高纯球形硅微粉材料生产商》: 作为一种无机非金属矿物功能性粉体材料,硅微粉广泛应用于电子材料、电工绝缘材料、胶黏剂、特种陶瓷、精密铸造、油漆涂料、油墨、硅橡胶等领域。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具备硅微粉生产能力...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