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铝浆还是正银都是一种材料的具体形式,而材料本身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搞清内部变化的原理,就会变化出各类奇妙功用的材料。而群里的讨论中往往缺乏一种对原理深入探讨,总是囿于一种产品级别秘密的发掘,发掘不出则冠之以基本到技术极限了,材料本身那有极限,有极限的只是个人思维理解的极限而已。 全文 »
由玻璃这个酸碱性我们来看看这个正银方面的一些问题。正银的玻璃体系是一直演变的,直到现在大家似乎大都认可了这个铅碲体系的妙用。而铝浆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演进过程及专利申请,因此无法看清玻璃演化路线,但从正银的玻璃体系演化来看,铝浆也将类似的出现大家都认可的一种玻璃体系的。 全文 »
对于Fsfac0047的应用扩散系数这个理论大家可以自己用“半导体金属化”“铝硅欧姆接触”及“铝硅合金结”做关键词搜索就明白这个应用的问题在那,在此不再分析。我随后将上传半导体金属化会议上一篇关于铝浆的论文(已翻译成中文),其对这个硅的迁移做了明确的电镜说明。 全文 »
按照金属化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来说,硅和铝浆之间的作用是在300度左右就开始的,这个数据来自传统半导体金属化蒸镀铝的数据,但在太阳铝浆里应该没有的,这个你若300度下无论如何保温都不会看到铝浆和硅作用,因为此时的铝粉没有活性,不是蒸镀铝的活性。那么在577度铝硅合金的低共熔点有作用么,这个有的铝浆有有的没有,这取决于铝浆所用的玻璃,有的软化点高于577度,而大多是低于这个的。那么在高于铝粉670度这个点上那肯定是作用的,而且这个硅在铝中的扩散很快,几秒就可直达铝浆表面,同时这个硅在铝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铝在硅中的,其极限浓度接近1.5%。而且按照金属化会议的结论,这个硅最易于在大颗粒铝粉的表面迁移。 全文 »
题目所述本质也仅指太阳能浆料现象的层面的本质探讨,非达浆料本身,也仅仅是一些推演,而非结论。
铝浆的龟裂纹从应用铝浆的开始阶段是没有的,是在05-06年前后儒兴的铝浆首先出现的。最开始是铅玻璃时代似乎都没龟纹,到后来无铅时代似乎大家都有了,但有铅的也能烧出龟纹。在这期间铝浆的烧结工艺随着正银的烧结不断变化,变化的似乎易于出现龟纹了,现在没有办法反过来用以前的烧结工艺再回头看看现在铝浆的体系是否有龟纹。总之,这个龟纹不同的玻璃粉有的有龟纹,有的没有, 全文 »
有时候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推测未来,可还是无法推演出那个自己想要的未来。倒不如这次我们反过来假设一个未来,看看现在的我们于未来会怎样。当然这个假设要有大家公认的基础,我想这个大家都同意的,那就是太阳能必将作为一种主流能源在将来大放光芒的。
有了这个前提,那接下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将来的太阳能技术流派到底如何取舍,因为这个直接决定我们所期望的晶硅技术流派的未来,也是我们自己的未来。不管哪种技术流派,最终都要靠性价比说话的,从目前来看,晶硅和薄膜两个技术流派,单从电池这个环节上似乎薄膜更低些,整个封装电站等环节大家大同小异,即使以后技术更新变化都基本是同等降低成本的。而对于单独的电池环节,对于薄膜可走的路线其材料由于含镉铟等金属,可降的幅度不大,虽然有不含这些金属的薄膜材料,但还处于技术初期,所以其成本的降低更依赖于效率的提升。相对来说晶硅电池的方向就比较清晰,其材料成本还有降低空间而其效率的提升离其理论值还有空间,从目前种种迹象,象GCL的在上海展会上展出的高效多晶,还有新南威尔士的氢钝化的,这些直接从硅材料提高的效率基本上可以以整数点效率提升的,那么很明确的将来一定会有常规技术工艺下效率在20-25%之间的电池,那时估计应该是可以平价上网了。所以,晶硅不管将来怎么变化都将是一个主要的太阳能利用形式的。
从目前在各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财政补贴都轰出了一个近30GW的市场规模,而如果经济缓过劲来大家更重视环保碳排放时,那个市场会怎样呢。从米国新任能源部长就说了两句超出大家想象。但我想我们还是就按现在的30GW的稳定市场规模来推演吧。
这个30GW的市场规模,每年的铝浆需求大概在8000-9500吨,正银近千吨,背银变化快一下,这个数据不好统计,大概也在100吨以上。看看这些数字,似乎市场真心不错啊。那看看现在市场的格局。正银基本上是老杜占了大头,老贺第二,老三似乎就是三星了,而其似乎想奔着二星一星去。国内呢现在搞正银可以说国外哪些搞的总和可以翻倍的,其中也有几家打开了一些市场,似乎每一家都想奔着一星去。背银这个比较变化的市场原来也是老杜和老贺的,因为它基本上属于搭售产品,而现在似乎被国内的厂家占据了很多,从目前的价格趋势来看,这个市场慢慢会被国人占据的,也就是说它的竞争也基本属于人民内部斗争了。而目前一个似乎基本稳定的市场就是铝浆了,RX的绝对独大,SH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的第二位置也基本稳固,而国内第三体系的目前似乎HY比较大了。但奇怪的是就算目前铝浆的价格已基本上没了吸引力,可市场仍不乏不死不罢休的低价竞争。从电池厂或者说整个产业降低成本角度来说似乎有积极意义,可有没综合评估这样所带来的负作用呢。
未来似乎还是可期的甚至是美好的,这是对整个行业来说的。对于里面的个体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那我们现在就来推演下其中的变数。
1.太阳能被其它能源替代,那意味着彻底没有未来,这个概率太低,或者说大家本身也不会让它出现的。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时为什么还要用其他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呢。
2.晶硅电池技术被颠覆。这个技术从很短的十年时间就能形成30GW的规模本身就说明了这种技术的规模化成熟性,而且其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与其开发一种全新探索的技术不如继续完善现有技术成本更低些。当然不排除绝新技术的出现,只是这种概率确实很小,起码5年内不会有的。
3.晶硅的市场被薄膜取代掉很多,以至晶硅成了一种补充技术。这种变数概率比上面两种大些,但从晶硅的寿命耐候性及将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空间的时间可期上(老杜已在按它制定的时间表在推进),晶硅仍然会是主流的,那浆料的未来还是可期的。
4.晶硅电极技术的更新。这个从目前种种技术形式的报道来看主要集中在了正面,从喷涂打印电镀铜电极等各种形式都有,也就是说正面电极在未来不敢说完全替代现有银电极形式,但起码也是许多形式并存了。而背面两个电极,对于背银已经有了替代的锡电极形式,而于铝浆基本上没见有任何替代报道。原因大家都明白,不会有比这个铝电极形式成本更低的了,虽然霍尼韦尔提出了硼墨的概念,类似硅墨,想在背面实现硼背场,可那需要高温扩散,成本未见的低。所以,于将来最保险的就是铝浆,那于将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的将是RX这个公司继续独大。在此我们不推演国内正银全部突破后的情况,这个从铝浆就可以知道,这不包括老杜老贺在期间会出什么招。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电极的全部常文化,现在的电极形式未了实现欧姆接触必须要做浓扩散的,而这个的实现是需要高温的,但不排除随着技术的进步有其它形式来实现。
5.在这期间,我还想有这么一个变数,那就是现在全世界就中国独有的一个现象就是浆料大热,从今年的上海展会就可看出,我不细说去的人都知道。国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浆料厂呢,我想有这么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的电池厂太多了,而国外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大厂,似乎都快破产了。那这个这么多电池厂存在的前提就有可能是最大的变数了,那就是这么多电池厂将来还是如此么。从一个现象FSK最近和老马又在密谋10GW就可以看出,将来即使市场还是那样美好,恐怕有比市场还厉害的对手在那。
我想不管是晶硅技术如何,电极形式如何变化,这些都有可能但似乎现实的概率还比较远,但很明显的一个最影响大家的前提就是未来真的还是会有那么多电池厂么。
杜邦的17刚推出来时,有一个标志性缺陷就是附着力的问题,一直到17F才解决这个问题。这么明显的一个缺陷如果是原来体系的升级改进是不会有这么一个明显缺陷的。可以推测此时杜邦对第五主族元素的参杂掌握的也并不纯熟,因为他们来回也是专利里那几个人在做的,那些人的思维也是有极限的,所以才有我们超越的可能性。
附着力低这个现象有点类似RX那个27D11是一样的,RX也失去了它赖以骄傲的附着力。虽然也高,但比8系还是降低了不少。而且也是不稳定,测的好的厂就我掌握的数据有比8系直接高近5毫伏的数据,随后RX也是不断摸索改进,直到最近新的K系浆料出来。对于一个新原理的应用谁也不是一下子就纯熟的,所以从不纯熟中也可以反推出它在尝试新的原理。
所以,不断尝试新的原理也就给了我们超越对手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入的去研究电池正面所有变化的原理,对原理理解透彻就是我们找到一个变化的新方向,也就多了一个超越的可能性。同时也正是材料理论某种程度上的不完善了,才给了我们超越杜邦这些巨头的可能性。因为不完善的理论里面才有许多未可知的奥妙,谁先一步找到谁就领先。
我回头也看了我的帖子,我从来也没表述过杜邦这些巨头不可超越的话,而且我努力的解读也是为了聚沙添薪,让正在开发正银的朋友多些思路,多些方向,因为一些核心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这些与利益无关。
那么对于杜邦的18系浆料迟迟不出,除了市场策略等层面的问题,我觉得它也存在类似RX那个27D11的问题,当然它要推18估计也是类似K系浆料的,肯定是比较完善的了,所以,我们更要抓紧时间,除了要努力解读清楚杜邦的产品,尽量要找到我们自己的创新领先点,早日让国产正银成为市场主流。
杜邦这个公司的确是厉害,以致对于太阳能电池本身的进展不用他们自己的技术标记,反而用杜邦的浆料从14到18来标志时代。
在17没出来前,正银的市场贺利氏和杜邦分庭,甚至一度贺利氏领先于杜邦,但17一出,神浆之名建立后杜邦似乎就开始领先市场了。
我们仔细看看17的新闻,同时看看早期的14-16时代的新闻,从中是可以看出前后变化的。http://www2.dupont.com/Photovolt … rticle20120514.html。
其中只有两点,直接导入可提高0.2%的转化效率,若是用在LDE(低表面浓度即高方阻)上可获得0.4%的效率提高。在中低方阻片子上,贺利氏的表现也是和17不相上下的,可一到高方阻上就成了“神浆”了。
也就是说这时候电池片跟以前比基体有了一个本质的变化,那就是参杂浓度小了,方阻高了。
这也就是我一直说,在17之前的正银没有本质区别的,就象RX那个6080-27D11之前的产品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样。
在17之前,因为片子的方阻都很低,也就是说表面是浓扩散的。根据大会上杨云霞老师所做的报告中关于欧姆接触理论的解释,这时候由于是弄扩散也就是说表面参杂浓度高,比较容易做到欧姆接触的。但表面弄扩散低方阻最大的问题就是表面复合太大造成电流小聪而影响效率提高。所以,这时候若在电极里进行第五主族的参杂来浓扩散增加欧姆接触的同时将使复合更大,从而由于复合过大而抵消了欧姆接触提高的电性。所以再17之前的时代是做第五主族的参杂意义不大,而这个时代是我们从技术角度最好进入正银的时代,匡宇就是在16时代进入的,算国内最早的了。但那时的市场进入难度却比现在要大很多了。
到了16时代后期,电池行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大家共识要提高方阻来降低表面复合,于是有了一个中间技术就是硅墨技术,即所谓的SE电池,SE是一个原理可通过多种工艺形式实现的,只是硅墨这种技术相对来说工艺上比较容易实现。而且最早在02年的时候小日本就搞过类似硅墨的东西,我们浙大的杨德仁教授团队也算国内系统研究过硅墨技术的,有三篇专利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在INNOVALIGHT赚了国人四家技术授权费后杜邦就把它给收购了,收购9个月后杜邦推出了17系浆料,在网站上明确提出了“ 杜邦™ Solamet® PV17x光伏金属导电浆料凭借其提升标准结构光伏电池的效率,以及可应用于低表面浓度扩散射极(Lightly Doped Emitter)电池的独特性,已经在市场上成为前板导电银浆的领导产品。对光伏电池制造商而言,低表面浓度扩散电池设计最主要的差异性在于能够提升电池效率达0.4%。”
也就是说从17开始到之后的18等都不同于以前的是,在技术原理上有了一个SE的原理应用在里面,具体来说就是有第五主族元素的高浓度参杂来实现高方阻上的SE。我想许多朋友都尝试过第五主族元素参杂了,具体来说就是磷了。可许多时候掺来掺去似乎没什么效果,于是大家就怀疑其原理来了。原理还是那个原理,杜邦也是用的同样的原理。你要弄清楚的是你那个磷的引入形式及你那个磷到底参杂进去没有,这个做个ECV测试就知道了。我可以肯定的是,普通可见的磷包括电池片所用的磷扩散源在正银浆料那么短烧结时间内是不可能扩散进去的,所以,不要怀疑原理,在高方阻上一点要努力的在电极下实现弄扩散的欧姆接触,即第五主族的元素参杂,这个形式一定要找对,很明确的一个思路,当年那个硅墨技术就是实现SE的,那个硅墨就是在烧结银浆的同时能实现那个磷的弄扩散的,而且可以控制参杂的浓度和深度,这些都是对高方阻浅结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
硅墨具体是什么不用讲了大家去查米国的专利和杨德仁教授的专利就知道了。附上德国人对17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Aachen University)近期已发表一篇著作针对Solamet® PV17x及4种竞争性导电浆料进行对照研究。此项研究的数据显示,Solamet® PV17x系列胜过另外4种竞争产品,其可与经由低表面浓度扩散的磷扩散浓度的100欧姆/方阻(Ohm/sq)射极多晶硅电池形成良好的接触。相较于一般传统射极电池的基础值,可提升整整1%的效率;相较于激光掺杂选择性射极技术,更获得证实可提升0.4%的效率。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半导体电子系所的博士研究员Ali Safiei表示:「我们透过电化学电容电压量测法,证实POCl3的参数特性会影响电性活化的磷浓度特性。这是我们首次证明,藉由增加n++层并同时减少死层,在100 Ω/sq成功直接接触最佳化的高方阻射极。实验用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共采用5种不同的银浆,相较于标准型55 Ω/sq射极,可提升Δη = 1%的绝对效率。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我们对160 Ω/sq进行评估,并成功证实藉由激光掺杂,深达25 nm的n++层具有高填充因子(FF),并提升Δη > 0.6 %的绝对效率。」
对于国内行业老大RX我曾经写了一系列的帖子解读,结果某种程度上还是让那些巨头得利了,尽管他们还是一样的看不上RX。所以接下来我想写一系列的解读巨头的帖子,当然为了避免给自己惹麻烦(因为巨头似乎总喜欢找理由和你打官司,我是个人惹不起),我将都是从可见的各类媒体公开报道(它自己的网站新闻、产品介绍、专利、期刊论文等)来进行解读。
(一)对杜邦17-18的一些信息解读
杜邦17、18推出按时间顺序的几个新闻,大家先仔细阅读下。
杜邦18推出的新闻,今年10月2日。http://www2.dupont.com/Photovolt … rticle20121002.html 17推出的新闻,这是在2012年5月14日:http://www2.dupont.com/Photovolt … rticle20120514.html
这是2011年7.26杜邦网站的收购INNOVALIGHT的一条新闻。http://www2.dupont.com/Photovolt … rticle20110725.html
杜邦的17系列浆料一推出就得了一个“神浆”的称号,不知谁给起的,总之就给流传开了。在中低方阻上似乎没那么神,但在真正的高方阻上似乎还有那么点“神”。而18的神秘有点类似那位乔帮主的风格,你连样品都弄不到了。
在大会上有人说杜邦研究的都是5年后的产品,而杨博士当时说了没有那么神奇的,但也没否认杜邦的确超前。会上杜邦的朋友也说了他们有超过市场任何一款的铝浆,在铝浆这个产品上我只承认杜邦有不输于市场上任何一款的产品。但确实说明了杜邦不是简单利益层面的,它有整个市场策略在里面。
好了,我们来解读下这三条新闻。看他收购这个INNOVALIGHT公司。这个公司推出硅墨这个SE技术在当时的确算一个创新技术,效率提升很明显,大概有近0.5%,它也以高昂的技术授权费和国内的晶澳中电林洋等几个公司合作,那时候太阳能公司有钱,虽然那个技术授权费很高但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杜邦这个公司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断能自己创新,更善于发现别人那些创新更好的用途。
所以,对于杜邦收购INNOVALIGHT我们就可以有以下一些解读。
首先来看它若不收购,那么这个硅墨技术就可以和任何其它正银厂家合作了,因为这个技术的核心是SE,其它公司的正银也许会有缺陷,但如果和这个硅墨整体配合是可以达到现在17、18这些在LDES方面的表现的。所以,它不收购它的正银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当然它自己完全有能力开发出硅墨来的,但收购了就等于把对手的一扇门给关死了。
对于INNOVALIGHT公司来说被杜邦收购也是好的,因为杜邦在太阳能领域的渠道比它自己更畅通,它若不被收购,它自己明白杜邦在太阳能方面是有很大战略在里面的,而且以杜邦的技术实力它要开发出一个硅墨技术是不难的,到那时估计大家还是更愿意跟杜邦既有硅墨又有正银的整体解决方案合作的,而它要靠一个单独技术要赚钱的话,只能是靠价格竞争了,而这似乎就进入国人模式了,这个老外一般不会首先选择的,所以,对INNOVALIGHT来说也是乐意被杜邦收购的,而这个价格绝对让INNOVALIGHT满意的,因为这些都是最保险的利润收益啊,你到市场上赚利润始终是风险大大的。这个价格从他们网站新闻一句“有关这项收购案的财务条件不予公开”得到应证。
对于杜邦来说收购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在以后的整合好后又会从我们国人的腰包里给赚回来的。
再看当时新闻里的内容“。硅墨用与杜邦™ Solamet® 金属电极浆料结合,可提高由太阳光转换产生的电流量,并使制造优异的选择性射极(Selective Emitter)光伏电池成为可能。根据业界预估,选择性射极的技术可在2013年达到晶体硅光伏电池产能占比的13%,并在2020年达到38%。 ”
很明显杜邦是看的更远的,在这点上贺利氏福禄等都差了一截,因为他们也完全可以收购的。而从这个例子上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启发的是,就是对于RX其实也应该很早就去收购一些搞背银正银的厂家的,当然它也这么做了,只是国人许多时候并不如那个INNOVALIGHT一样想问题。
未来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而那许多的变数有的是希望,有的是破灭,但肯定有希望的!而正是这个希望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对于太阳能,也许现有的晶体硅技术很快突破那个评价上网的平衡点后就是那如火如荼到处可以看到蓝色镜面阵列,那一片片蓝色如海洋、如蓝天………….
也许,也会出现完全不同晶体硅的新电池技术突破那个平衡点,那到时什么正银、铝浆都只能是浮云、微尘了………….
《【扒一扒】日本高纯球形硅微粉材料生产商》: 作为一种无机非金属矿物功能性粉体材料,硅微粉广泛应用于电子材料、电工绝缘材料、胶黏剂、特种陶瓷、精密铸造、油漆涂料、油墨、硅橡胶等领域。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具备硅微粉生产能力... 全文 ?